最新消息

優化線上流程改善政府服務體驗,臺北市以開放架構擴大公私協力

去年12月25日,臺北市長蔣萬安帶領臺北市政府小內閣團隊走馬上任,在市府局處首長中,不到40歲即出任臺北市資訊局長的趙式隆格外引人注目,有別於先前兩任資訊局長來自學術界,趙式隆從業界轉進公部門,為臺北市政團隊帶入活水。

趙式隆的專長為資料科學領域,包括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、電腦視覺,他曾在臺大教授工程數學、微分方程等課程,2010年開設網路與多媒體實驗課程,講授App與網頁程式設計,成為當時學生的熱門課程,包括17 與 Cobinhood 創辦人陳泰元在內,約400位學生曾修習其課程,對臺灣本土App黃金時期作出貢獻。

從學生時期到進入社會職場,趙式隆的工作經歷可以說是斜槓人生,除了是資料科學家、大學老師之外,也是一名連續創業家,早在學生時代,趙式隆在Yahoo!奇摩當實習生,當時Yahoo!奇摩以7.11億元天價買下無名小站,受到這宗併購案啟發,他在19歲首次創業,為中小企業設計網站。後來他與臺大教授葉丙成共同創辦學悅科技,提供師生間的即時互動方案,曾獲得富士康的投資;2017年再成立金融科技公司BravoAI,提供金融資訊服務,為產險、壽險、保經代提供從核保到理賠的人工智慧方案。

基於過去的創業經驗,他在教育廣播電臺擔任創青宅急便的節目主持人,也以年輕創業者的身分,在中央政府的新創計畫中擔任指導或諮詢委員。由於資料科學專長,以及學術與創業經歷,受邀加入資訊局,蔣萬安期待趙式隆的年輕、創新思維,推動臺北市大數據應用、智慧城市發展。

 

公私協力打造服務型政府

趙式隆表示,市長對市府團隊有兩項期許,第一是打造服務型政府,市府與民眾間的關係是有史以來最靠近的,第二是公私協力,在合理的誘因下,促成政府與民間自發性的合作,最終將合作成果回饋給市民。

然而,公私協力並非新作法,不論是地方或是中央政府,多次強調促成公部門與私部門合作,以加速政府的發展。但趙式隆以過去創業服務客戶的經驗來看,過去政府與民間的合作,政府並沒有扮演好甲方角色,如果無法讓民間業者有合理利潤,可能會發生偷工減料的情形,必需從民間業者的乙方角色出發,合理思考政府與民間的關係,公私協力才會發生。

原本在臺北市資訊局底下已有TPMO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,由各局處提出需求,有意願的廠商提案,以臺北市作為實驗場域進行POC概念驗證,如果驗證成果很好,各局處進一步編列預算,或透過合作機制,資訊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市府技術幕僚角色,依技術專業提供意見,促成政府與民間合作。

在當選市長之前,蔣萬安很早即提出政見,要將臺北市塑造為新創實驗場域,並提出未來市府與新創合作,可作為新創業者的第0.5或第1張訂單,在市政府的協助下,獲得成功的場域試驗成果,使新創業者比較容易銷售產品服務到民間或國外,這也是趙式隆出任臺北市資訊局長後的重要任務之一,結合民間產業背景,加上對技術的熟悉,對身邊創業者的認識,促成更多市府與民間的公私協力,以提升對市民的服務,也呼應服務型政府願景。

 

從線上化到數位化,精進服務讓民眾有感

趙式隆上任後提出科技普惠、無限臺北的願景,其中無限臺北呼應市長的政見,讓每個市民連結起來,創造無限的可能性,而連結需要透過科技的力量,至於科技普惠的精神則是實現數位平權,讓年齡、經濟或身心障礙的弱勢者也能使用基本服務。

趙式隆認為,科技普惠的概念如同普惠金融,「科技進步帶來的賦能,不是讓有優勢的人再往前走100步,應是讓技術上的弱勢者也能往前走1步,沒有人脫隊,一起前進」。甚至,民眾不使用某項服務,政府應該設法精進服務,讓民眾覺得好用。

他以過去擔任政府計畫審查委員的經驗,公務機關往往表示已推出某項服務,但委員或民眾仍經常會問,政府機關為何沒有該服務,顯示委員或民眾並不知道這項服務,或是因為覺得難用而沒有使用,政府與民眾感受存在落差,他認為賦能不只是讓所有民眾都能使用基本服務,也要精進服務,從服務從可用提升到好用,讓民眾覺得是好用的。

以民眾向市府機關申請服務為例,過去民眾到政府機關辦理申請,將文件交給受理機關審查,政府推動數位化,最直接的做法是,將原本流程線上化,然而,線上化並不等於數位化,雖然服務線上化之後,民眾不再需要親自到政府機關辦理,但原本流程需要的文件資料並沒有因此減少,例如使用自然人憑證申請服務,已提供身分識別,政府機關還是依照行政慣性,要求民眾檢附身分證、健保卡等資料。

「服務從線上化到數位化的關鍵是,不受過往行政慣性影響,重新盤點流程,檢視哪些流程可以簡化」。他解釋,從可用到好用的層次,可用指的是數位平權的概念,好用則是讓民眾覺得比原來的服務更好,是科技普惠的關鍵,讓弱勢者也能使用服務,讓原本就可用服務的人,覺得服務真的有幫助。

但是,要實現此一目標是艱鉅的工作,過去公部門可能基於防弊需要檢具的資料,如果不再需要繳交,勢必引起公務人員的擔憂,增加公務機關抗拒的心理,他認為數位化需從民眾的觀點出發,提升服務從可用到好用,但也要考慮公務人員意願,讓他們發現數位化之後,業務工作會比較輕鬆,需負擔責任比較少,才能發自內心,盤點、思考現行的流程是否有精進空間。

資訊局已與研考會討論,希望先找出民眾常用,但線上流程尚未被優化的服務,先做代表性的範例,向市民及公務機關推廣,慢慢引導形成正向循環。

趙式隆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,前任資訊局長任內,為推動市府機關使用No code工具Ragic,資訊局和沒有資訊背景的政風單位合作,輔導他們利用Ragic建立一個系統,政風單位獲得成就感後,自發性協助相關的業務單位建立系統,形成正向的循環。

先讓示範單位使用No code取得成就感後,自發性協助其他單位使用,引導整個市府運作體系變得更好,過程中沒有交給工程師開發,工程師只是協助使用單位排除問題。這是市府成功的數位化進程範例,也是他上任後想要推行的。

 

推動臺北大數據中心走向智慧化預警、決策

在前任市長帶領下,臺北市成立的臺北大數據中心,在跨年期間及臺灣燈會期間,蒐集活動現場數據如人流、車流,協助市府團隊觀測大型活動現況,趙式隆指出,前市府團隊有很強執行力,資訊局和各局處單位溝通,蒐集匯整各項市政數據,為臺北大數據中心打下很好的基礎,建立模組化儀表板,讓市府指揮中心能快速掌握大型活動現況,例如發現某一地點人流過於壅擠,通過電話指示現場人員引導民眾分流方向,但是如果遇到緊急事件,例如韓國梨泰院的踩踏事件,市府的指揮應變時間可能仍不夠及時。

因此,他希望未來臺北大數據中心導入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技術,朝向智慧化預警、決策,甚至預測可能發生的狀況,由系統自動向現場活動人員發出預警、建議,將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人工決策時間,縮短為幾秒,加快緊急應變能力。

 

推動台北通、臺北大數據中心走向開放架構

本身具有工程師專業的他有另一個更大的目標,以開放的心態,推動台北通、臺北大數據中心走向開放架構,將臺北市的成果和外界共享。

過去資訊局作為輔佐市政的技術幕僚單位,很少推出自己營運的服務,在前任市長柯文哲帶領下,資訊局有更積極作為,推出台北通,成立臺北大數據中心,推出公務系統Taipeion,內部戲稱為資訊局3寶。蔣萬安接任市長,外界關心這些服務的存廢,例如曾被市議員批評蒐集民眾個資的台北通,曾遭質疑侵害民眾個資的臺北大數據中心。

趙式隆認為,台北通是一個很好的Superapp代表作,過去市府不同局處各自建置App服務民眾,民眾往往得下載各種App才能使用不同市政服務,台北通整合各機關服務,建立單一服務入口,在市府長期經營推廣下,台北通已有約300萬註冊使用者,這些用戶基礎甚至超過臺北市人口,是政府在行動裝置環境下,服務民眾的很好範例。通過開放和外界共享,其他縣市也能仿照台北市做法,推出自己縣市的App,一般民間企業也能使用。

如同瀏覽器業者開放架構,維護官方與開源兩種版本,其他業者通過開源版本就能打造自己的瀏覽器,透過社群的力量檢視,精進官方版本瀏覽器。

他希望資訊局3寶未來能夠開放架構,將臺北市的成果與外界共享,透過大家的回饋,讓既有的服務變得更好,呼應市長擴大公私協力目標,與私部門合作不只是民間企業,還包括開發者、社群或一群使用者,透過開放架構,他們可以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、界面設計,改善市府的服務。市府資訊發展成果如能走向開放架構,將提高技術至新高度,此外,透過將成果與其他國外城市共享交流,也能提高國際化高度。

但是台北通、臺北大數據中心背後可能委託並非一家廠商,因此必需說服配合廠商能夠支持開放架構,他坦言,目前開放架構還只是大方向,廠商願意開放到什麼程度,影響到開放的效益,至於實際如何執行,還需與業者協商。

今年資訊局預算已定,趙式隆直言要等到明年預算編列才能開始推動,今年可先和學術單位合作,從先導研究案著手,如何最大化實現目標,未來資訊局推動開放架構,以台北通為例,資訊局維護官方與開源版本,甚至可編列計畫預算,建立市府的GitHub,與工程社群說相同語言,促進公私合作。

他期望透過開放架構,最終目標透過外部力量,促進台北通、臺北大數據中心、Taipeion等服務進步,最終的效益回饋到市民身上,畢竟知識共享是讓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因。

By iThome 新聞

相關網址:https://www.ithome.com.tw/people/155536

商品

最新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