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軟硬整合智慧化系統 台中交通任意門成形

台中市位於台灣中樞,原本屬於純都市結構,2010年縣市合併後,地理面貌轉趨多元,交通成為台中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環節。台中的智慧交通在近期各市長任內都有建樹,像是胡志強市長的台中三環線、捷運、BRT、8公里免費公車,前市長林佳龍的大台中山手線、捷運路網、10公里免費公車,盧秀燕市長上任後,也開始兌現選前的交通任意門政策,讓市民擁有的完善便捷的交通環境。

台中市行政區域可分為「山」、「海」、「屯」、「都」等四大區塊,「山」意指沿靠中央山脈的東勢、豐原、和平…等9區,「海」是大肚、清水、大甲…等8區,「屯」是原本圍繞在舊有台中市的太平、大里、霧峰、烏日等4區,至於「都」就是原本市內的8區。這四大區塊的地理風貌、基礎建設、經濟發展、人口數量都各有不同,因此無法複製一般智慧城市的交通做法。

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主任林良泰教授表示,台中的智慧交通必須因地制宜,全面整合公車、高鐵、台鐵、捷運、i-Bike、汽機車停車場等交通工具,並集中資訊,再透過各種智慧化介面,讓市民可以快速取得精準的交通訊息,進一步架構屬於台中的智慧交通系統。

林良泰進一步指出,台中市過去的交通建設以一號國道為核心,從台灣大道交流道一路往西發展,2010年縣市合併後再往外推,74號快速道路與環河東西路形成小環狀道路,一、三、四號國道形成大環狀道路,這兩條環狀道路與原有的公路相互串聯,架構出大台中地區的交通路網。

不過環狀道路僅是連絡台中外環行政區,當市民要進行橫向的移動時,台灣大道、大雅路、中清路等東西向幹道就會成為交通瓶頸,要解決此一問題,必須善用大眾交通工具,減少汽機車的使用量,這也就是台中交通任意門的政策構想概念。

交通任意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、以大眾運輸為導向、以共享交通為媒介、以市民微笑為指標,在此核心下所建構的智慧交通系統中,不同交通運具的「門」可以快速且便利轉換,空間縫隙與等車時間被最小化,而要達此目標,資訊整成為關鍵,這也是近期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全力為台中市研發的iDoor任意門平台的目標。

此平台是以MaaS (Mobility as a Service, 交通行動服務)為架構,在此架構中,不僅台中市交通系統的時間、空間、資訊與服務都可以無縫串聯,同時也鏈結台中的食、宿、遊、購等環節,讓乘客在規劃旅程時就納入城市的相關資訊,並透過在地化服務系統與行動支付工具,讓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融為一體,林良泰特別強調,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成功關鍵,交通大動脈的智慧連結,可以有效活化城市機能,創造出市民的幸福感。

在iDoor任意門平台中,台中市民將可精準且完整的掌握大台中地區的交通資訊,並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大幅降低移動成本。林良泰指出,交通工具沒有好與壞,只有適當與否的問題,在台中的山、海、屯三區,汽機車仍然是市民不可被取代的運輸工具,因此台中的智慧交通系統設計,必須回歸到使用者角度思考,並非一味複製台北市的交通規劃。

他表示台北市的大眾運輸路網之所以能成功,有其時間和地理因素。1988年台北捷運興建時,中央政府的資源充足,因此相關工程可以順利推動,再加上台北市人口密集,捷運、公車與共享單/機車相互整合,構建成完整的大眾運輸系統。

台中除了都區之外,屯、山、海區的人口聚集度並不平均,汽機車是主要代步工具,要讓當地交通便利,就必須結合汽機車與鐵路,任意門政策的做法,是透過鐵路與捷運等軌道交通串聯台中各區,並在車站附近廣設停車場,讓市民轉換交通工具,藉此降低私人運具的使用量。

觀察目前發展,台中市智慧交通的硬體基礎已然成形,在軟體方面,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為台中市研發的iDoor任意門平台,也將在近期上路,雖然台中捷運因故未能按時通車,不過整體來看仍朝正向發展,當問題解決後,智慧交通系統將有效提升市民的移動效率,從而帶動各區發展,落實智慧城市願景。

By DIGITIMES

相關網址:https://www.digitimes.com.tw/iot/article.asp?cat=158&cat1=20&cat2=80&id=0000601130_1WM20SMS2Q3EHQ19PHBU3

商品

最新訊息